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剪髮恐懼症》


 這樣說我似乎是個怪人,但我真的討厭甚至是有點害怕要去剪頭髮。

仗著讀大學男生不會再受頭髮管制,喜好搖滾樂的我也故作有型的留起了長髮,有段日子更是長髮過肩,是在男廁背著人時會把剛開門進來的男士嚇一跳的那種長髮。除了是為自己添一點搖滾氣息外,我想我留長髮的原因大概也是為逃避上理髮店有關。

剪髮的「前奏」洗頭已叫我不好受,我知道不少人很享受被人洗頭和按摩的快感,可我卻真的不願被人洗髮,感覺怪怪的,就像是自己的頭被人控制,總會有點不安心吧!而且自己的一身賤骨頭,躺在那些豪華的洗頭椅上不知怎的怎樣轉姿勢也總不舒適。

當然,即使留長頭髮也不免需要修剪一下,更何況後來發現女生的一頭長髮也不一定值得羨慕,畢竟打理長髮並不是一件易事,於是現在又回復了一般男生的長度。那麼剪髮的頻密度又增加了,真正的硬著頭皮捱過了「頭盤」洗頭,「主菜」還在等著你呢!其實剪髮的環節並沒有甚麼生理上的不適,那我為甚麼要如此怕剪髮呢?這恐怕與我怕陌生和慢熱的性格有關。遇上較為多口的髮型師,他們總會喋喋不休的找你談話,而禮貌上我也盡力回應,於是剪髮過程的數十分鐘便要吃力的和不熟悉的人找話談,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那麼你便會說找個相熟的髮型師不就可以嗎?我倒渴望自己真正相熟的好友中有當髮型師的。要知道即使一向光顧同一髮型師,但所謂的相熟也只是每隔一、兩個月見一次的剪髮聚會,我與他認識其實一點不深,無奈又不是第一次見面,所以一般的基本交流例如:職業、學歷、興趣等就用不著了。所以,我寧願每一次都換一家髮廊,至少讓我可以安心一旦要交流也有基本的應對。


如果有一家自助洗頭,而且店內都是沉默寡言的髮型師,相信倒能吸引像我這類的怪人光顧。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樂壇死在詞?》


近來李大文豪的一篇專欄文章鬧出不少爭議,香港樂壇已死的話題又再次炒熱起來。敝人大致觀看了網民的意見,果然如預料的不少妄自菲薄的人表示同意一起高呼樂壇已死。

那麼香港樂壇真的已經死掉?即使樂壇已死,依敝人愚見,致命死因大概都不在歌曲的詞,而在於自卑的香港受眾,正如所有的文化事業,從音樂到電影,從藝術到文字創作,香港人總會先入為主的將本地創作看輕一線,再一面說其他國家的怎樣怎樣。天生的自卑感已狠狠的刺穿現今樂壇的心臟。

可是,現今香港樂壇真的如斯不濟?我倒認為現今樂壇的音樂是更加多元創新,只是在商業上來說並不成功而已。八十九十年代正值香港樂壇普及流行的輝煌時代,可是距離現今已十多二十年,社會、文化已經歷幾翻變遷,有誰會在八十年代想到現時在家中電腦clickclick已經可以輕鬆聽盡世界各地的音樂?要直接比較起兩個時代並不公平。而且,永遠沉浸於八九十年的綺夢中也不見得能為現今樂壇帶來幫助。

八九十年代香港樂壇真的如此出色?當然膾炙人口的歌曲著實不少,更是影響著東南亞多個地區,可是當時的本地創作並不蓬勃,當年叱吒樂壇的譚詠麟,隨意舉出幾首他的首本名曲例如《小風波》、《忘不了您》、《愛情陷阱》等,均改篇自歐美日本歌曲。相較起現在,大部份廣東歌曲均出自本地創作人手中,在創作上來看,現今樂壇似乎還更為進步。而且相較於以往流行曲主導的年代,現今倒是有更多元化的發展,例如是曲風較為偏離主流的王苑之、盧凱彤,又近年從地下樂隊中逐漸冒出頭來的KolorSupper MomentChochukmo,以致是流行天王陳奕迅的樂風在近年也漸趨更多玩味和多元化。

然後我們重返回歌詞的問題,有些時候我倒也真疑惑歌詞是否真的是一個重要的執著點?現今風靡一時的歌曲,就是不斷揮霍的韓國電子舞曲,重重覆覆的旋律拍子,伴隨著十幾條美腿在台上舞動,或是幾個型男,或是一個肥胖大叔在翩翩起舞,一個普通香港人聽得明白的也只有幾句「oppa gangnam style」、「hey! sexy lad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和「I want nobody nobody笨蕉」,可是仍然令不少人聽得陶醉,每逢有韓星來港更是出現不少Fans追捧偶像的瘋狂場面,這倒令我開始懷疑了原來香港人真的這麼介意歌詞嗎?

那麼我們本地歌曲的歌詞又是否如李大文豪所言是不識字的文盲所編造出來的作品?由八十年代填詞至今的林夕當然不用我嘮叨的介紹他的作品,他所寫出感動人心和詞句精緻的作品恐怕要數也數不完。而捲入這次事端的黃偉文也是著名的多產填詞人,寫下的精彩作品也是不能盡錄,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他為陳奕迅寫的《陀飛輪》,開首的一句「過去十八歲沒帶表不過有時間」已直把時間帶來的唏噓深入刻劃出來。小克的作品在嬉笑惡搞中,卻時常在詞中透露世界大同的宏願。與樂隊Kolor合作無間的梁栢堅喜以時事入詞,菲律賓人質事件、唐梁二人特首選舉的互揭黑幕、內地水貨客來港搶購奶粉等等的事件,都可在Kolor的歌曲中找到,從梁栢堅的詞可以看到時代的脈搏。另一多產填詞人林若寧最為人熟悉的相信必定是替劇集《天與地》填寫的插曲《年少無知》,其歌詞的感染力使得現今大小的社運場合你都能聽見人群合唱起:「如果命運能選擇/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更瀟灑」。如此看來,香港詞壇真的無人耶?香港詞壇真的充斥文盲乎?

我看李大文豪和不少仍然妄自菲薄的人必須從綺夢中醒來了,追上時代,學會欣賞現今的歌曲。如果李大文豪仍然是覺得現今的詞看不明白看不順眼的話,我想大概是閣下學問太高,已達最高境界,以致這種凡夫俗子的玩意兒已經完全看不盡眼內了。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選擇》

左?右?村上春樹?托爾斯泰?白汁雞皇飯?豆腐火腩飯?
「如果命運能選擇」?命運當然不到你我選擇,但命運中出現的選擇卻多的是,而又足以改變你的命運。小至早餐要吃麵包抑或麥皮,大至升學就業的決定,也是關乎你的一念之間。那麼,面對每天接踵而來的選擇,在十字街口的你,踏出的每步又是否瀟灑?
奇怪的是,面對選擇,不少人踏出的每步也是艱難,不少人寧願放棄。當面對別人提出的選擇題,舉例說午餐要去哪一家吃,想必你們也曾回答過:「是但」、「隨便」、「求其」吧!原來面對選擇,人會因為嫌麻煩而拋棄自己的權利,正如不少人不願到票始投票而毀掉了自己的權利一樣。
煩人的還有過多的選擇,面對眼花撩亂的選擇,卻倒真會令人望而生畏。我經常困惑於Subway的過於多元的選擇,從麵包到配料,以至醬汁和套餐包含的兩塊曲奇和飲品,已足以讓我這個有選擇困難症的人煩惱上半天。於是,我想出了一條「妙計」,就是到麥當奴去直接揀選簡單的套餐,隨意揀個號碼便解決了一餐,倒也是我這種畏懼選擇的人逃避現實的一個「好」方法。
關於選擇,還有更多更多,我們人生之中需要選擇的實在太多。

正如你選擇看完了這篇文章,你可以選擇的是給我一個Like,回應一下我,甚至將文章分享出去,抑或是頭也不回的接下網頁瀏覽視窗的「X」。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狂舞派》、《激戰》-熱血勵志到盡


(警告:內含劇透)

在這兩星期內分別上映了兩套令人血脈沸騰的熱血勵志港產片,如果你看過《狂舞派》後立即手舞足蹈,那麼你看過《激戰》後也定必會趁無人時亂揮幾拳過一過手癮吧!

兩套電影名字分別用到了「狂」和「激」字,兩字都是強烈的用字,先聲奪人表現出兩片共有的去到盡精神。無獨有偶,兩套電影的格局是相似的,粗淺地分類的話都是屬於勵志類,而在勵志以外兩片均充斥了不少幽默搞笑的情節對白。《狂舞派》的搞笑泉源來自新晉演員BabyJohn蔡瀚億,他飾演的柒良木訥老土,卻是憑這種與常人的不協調感併發出不少笑話。《激戰》則是憑張家輝飾演的賤輝一角引導電影氣氛,導演林超賢拋開了以往如《線人》、《証人》般的陰暗沉鬱風格,憑賤輝的賤賤格格和充滿港味的抵死對白為充滿陽剛味和硬橋硬馬的MMA格鬥舒緩氣氛。憑這勢頭,兩代男演員有望在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典禮上邁步走到台上,由於同戲中同樣出色的顏卓靈已於上屆度時參與電影演出,蔡瀚億的出位表演使他立即成為今屆的最佳新演員大熱人選。至於張家輝愈見自然內儉的演技以及為電影付出訓練出令人為之驚嘆的一身橫練肌肉,絕對有機會令他繼2009年後再一次問鼎影帝寶座。

回歸到兩片追夢的主題上,如果你覺得這主題是老土的話,那麼要用如此「老土」的主題去再拍一齣好戲感動觀眾絕非一件易事,而它們卻切切實實的做到了。新晉導演黃修平拍出的勵志,是青春的大無畏,是年青的好勝,逆難而上,只為一事,或許夢想並不遠大,就如戲中BombA日夜操練,只為擊敗勁敵Rooftoppers,正如電影宣傳中最如雷貫耳的一句「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顏卓靈飾演的阿花便去到盡,拖著受傷的腳,堅持上舞台表演,跳出了令人難忘的戲中的最後一場勁舞,為電影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有點像是呼應「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激戰》中張家輝飾演的賤輝告誡由彭于晏飾演的徒弟林思齊「行得上台,唔好怯,怯,你就輸咗成世」。《激戰》是幾個失敗者振作的故事,比起《狂舞派》少了點青春,多了點溫情。從林思齊為鼓勵生意失敗的父親和為自己找點人生目標而走上擂台,到賤輝與小丹努力協助小丹母親從家庭離異和喪子的陰影中走出來,替患有精神病的她帶來一點家庭溫暖,以致賤輝在徒弟身上重新找回自己,都充滿了細膩的溫情。

或許是導演林超賢人到中年的感悟,賤輝步入48歲,才因訓練徒弟而找回了自己年青時的影子,驚覺自己這個過氣拳王活了半生,是如此糟糕的一無是處,背棄夢想打假拳,最終在牢房中耽誤了不少時間,重回社會已經是時不與我了。結果他驀然醒覺,頂著一句「到咗咁嘅年紀做咩仲洗唔洗你明?」,不甘自己到「熄燈」一刻仍像白過了一生,毅然重投訓練,參加MMA格鬥,「與其苟延殘喘,不如放縱燃燒」為自己的一生留下了絢爛的一刻,雖然「每次上台都好驚」,但只要向自己說「做得到」,便硬著頭皮刻服了。追夢又豈只是年青人的專利?為了夢想,去到盡的不只有熱愛街舞的年青人,還有人到中年的過氣拳王。

去到盡的還有香港電影人,這兩套去到盡的港產片,絕對值得大家入場支持。


至少以後我們想起香港電影,除了古惑仔、警察和臥底的角力外,我們還可憶起一批熱愛街舞的年輕人,以及在籠內生死相搏的鬥士。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緣。夢》


(警告:本文含有小說情節,不喜勿看)


雙失生活雖然悠閒,不免也會遇上沉悶難耐之時,於是幾天前便到圖書館隨意「執」幾本書回家,看不看倒不是重點了。於是在我掃視云云書櫃中偶然瞥見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巴西作家Paulo Coelho的著名小說,原名為葡萄牙語O Alquimista,即英語的The Alchemist,故此書有中文譯名為《鍊金術士》),看見這本著名的小說,便想也不想直接放入自己6本借書的限額當中。

結果沒花了兩天便把全書看完。書中大主題關於夢想似乎是人所共知的,作者也沒有打算去用迂迴的手法表示,我覺得甚至是「畫公仔畫出腸」式的赤裸地表現出夢想這個主題,書中角色代表出對天命(即夢想在書中的稱呼)的不同態度,而作者亦非常直接地在對白中解釋這種態度。牧羊少年即主角明顯是代表追尋夢想不遺餘力的人,亦是鼓勵我們去學習的楷模,他從一開始已是不斷追求夢想,因為想要不斷旅行而當牧羊人,再因一個夢而遠到非洲一個自己從未踏足的地方去尋找寶藏,途中三次失去了自己所有財產,但仍然未有放棄堅持夢想,最終當然奪得寶藏,從這個人物看夢想是非常勵志的。

有正面的例子也自然要舉出反面例子,書中提及麵包師傅這個角色,因為有了安定的生活(自己的生意、財富、家庭等等各因素)而放棄自己曾經也想過各處旅行的夢。(書中開首也述說出牧羊少年的父親也是想過各地旅行,但也是未能拋開安定,於是他明白兒子的夢並給他金錢讓他買羊去當牧羊人四處旅行)。其後,牧羊少年再遇到水晶店的老闆,說他的夢是到麥加朝聖一次,因此需要賺更多金錢以達成夢想,可是,他是明知自己永遠不會去走出這一步,這個夢想只是讓自己向前的動力,一但達成了,便如水晶店老闆所說:「我很害怕一旦完成了夢想,我將不再有活下去的理由。」,就如驢子追著面前吊著的紅蘿蔔一樣,只是看到,但永遠無法觸及的夢。

除了顯而易見的關於夢的主題,書中述說的一種「緣」也連結整個故事。在這個充本宗教味道的故事裡,有不少聖經故事和象徵,又提及回教習俗風氣等,而當中談及「緣」則甚有佛道意味,講求自然合一以及緣份因果的精神。書中一句金句「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便甚有萬物都為一的氣概,以致後來牧羊少年呼喚沙漠、風和太陽,亦是道家天人合一的表現。

maktub」在書中經由不同角色口中出現,這個阿拉伯語意指「註定」,也是所謂的因緣果報,牧羊少年經歷三次家財盡失,又到達異地,更結識到一生最愛,最後終尋獲寶藏,當中事件一環接環,蝴蝶效應,似乎是冥冥中自由主宰,緣起緣盡,緣來緣去,人生也不正是如此嗎?

就如我忽爾在書海中找到了它,不也正是一種「緣」嗎?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放榜過後-life goes on》

一年一度的放榜日,對我來說已經有點抽離,但似乎又很接近。

作為舊制下的學生,我人生中出現過兩次大型公開試放榜的經驗,相比之下,我倒認為現制的學生已經幸福得多,因為大概沒有人會想走上斷頭台兩次吧?

回想自己第一次放榜,前一晚已是睡不安寧,然後當天一早便拖著失掉靈魂的身體回到學校等待上刑場,耳中隱約傳來「一路好走」的聲音,還倒真有荊軻刺秦王「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氣慨。在抑壓的課室內等待行刑時是心情複雜的,一面想自己一但未能繼續升學該如何部署,一面又想自己沒甚優點長處,惟一有點優勢的已經是讀書,如果都失敗了似乎自己人生已經一文不值,想著想著不禁心中一寒,心跳加速,然後突然自己的名字被班主任一叫,我幾乎如武俠小說人物般心膽被嚇得震裂暈眩在地。結果也托賴,成績滿意,本已飄走的靈魂也找到肉身歸來了。

        至於人生第二次放榜,高考放榜,倒沒有如會考時緊張的要命,或許是第二次踏上斷頭台也總有點準備吧,結果是心如止水,收到了成績單也沒有甚麼心情大起伏,也是托賴自己滿意的成績(在這裡教大家一個必令自己滿意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將自己期望降低,結果出現時便很容易會喜出望外),結果便是安安全全的升上了大學。

        作為教育制度下的成功者(當然不是最成功的那一批),或許我根本沒有資格鼓勵失意的同學,可能更會有人認為我是貓哭老鼠,但真的,考試成功不代表甚麼,至於失敗了更不是世界末日,至少瑪雅人沒有預言。

        天空海闊的世界容得下任何人,失敗了要哭的,哭一天便足夠,life goes on,明天還是要生活,不能升讀大學的便去找自己有興趣的課程修讀,或是找有興趣的工作入行,只要是開心的,又管他甚麼前途不前途,才十多二十歲人未來仍然很遙遠,我們有的是時間,運用時間找自己真正喜歡的,也總好過讀完了四年大學才恨錯難返。


        要記著的是,不論成績是好還是不好,既然在這個分岔路上,人生指引了你走到這裡,自己要做的仍是要加把勁邁步向前,而不是永遠的坐在分岔路口上抱頭痛哭。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他雖走得早,他青春不老」-不死的人,不朽的歌

有些人是不死的,有些歌是不朽的。
七一遊行,最令我感動的其一是香港人的堅持,冒著風雨,哪怕全身濕透呆等三個小時,也要走出來為自己發聲,作為香港人是值得自豪的。
其二是在維園和沿途響起的Beyond的歌,代表著抗爭,代表著自由,代表著理想,承載了港人的夢,以美妙的旋律奏起。Beyond早已解散,家駒也離開我們二十年了,但他的歌聲仍伴隨著港人的腳步前進,他遺下的歌曲仍流傳於人群之中,永不止息。
〈海闊天空〉、〈光輝歲月〉、〈長城〉、〈不再猶豫〉以致遺作〈抗戰二十年〉等等多不勝數的名曲,家駒離開我們二十年後,他的歌依然在大少社運場合中響起,是喜也是悲,喜的當然是他的精神他的樂章是真正的live forever。悲的卻是二十年前的歌曲套用於今天仍是聲聲入耳,印證著我們的社會是如何的停滯不前,如何的「循序漸進」地進步。悲的同時是香港樂隊的後繼無人,不是說斯人已逝才「捧上神枱」,也不是抹煞香港樂隊的努力,我當然清楚香港的樂隊從來沒有停下來,地下樂隊更是百花齊放。可是卻沒能再產生出一隊如Beyond在華人世界有強大影響力的樂隊,作為社運和抗爭的精神寄託,為壯闊的人民運動配樂也只好沿用Beyond的經典金曲。

家駒,你在遙遠的他方,也在殷切的關心著你的家鄉香港吧!

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Beyond與回歸-1997年的那些回歸主題曲

Beyond的歌曲一向是緊貼社會,關心時政的,有關回歸的名曲莫過於四人時期的〈爸爸媽媽〉。不幸地,家駒沒能等到回歸的那年便已離開我們,但後Beyond時期的三子仍然謹守以音樂關心社會,為民發聲的宗旨,在1997年的躁動與不安下,在回歸前的4月和回歸後的12月先後推出兩張至今仍為我津津樂道的專輯《請將手放開》和《驚喜》,以現代化的電子編曲大談對落後政權的態度和看法,而其中我特意選了五首牌面上較直接明顯關於他們對回歸的看法的歌曲和大家在七一前作一個分享。

〈大時代〉: 

〈大時代〉作為《請將手放開》中一段短短的純音樂以後的開場曲,直接了當的道出了當時港人面對回歸的環境和無力感。「大時代/台下有真的主角/大時代/誰讓你主宰」便說出當時香港任人擺佈的無奈,香港回歸從來只是兩國之間的談判,香港被擺上了台,台下卻有真的主角操縱。在不明朗的未來逼近下,港人紛紛移民他國暫避,「哪裡會有地方/可以暫避/去讓你玩/快活到死」,可總有人無法走出這地,「看著你/你沒法遠走高飛」,結果歌曲開始擔心「飛不出這牆」被高牆逐漸圍困的蛋,終有一天會忘記初衷被同化被擠壓,被「忘記方向/忘記真相」。最令人驚訝的是曲中的幾句似乎有著預知能力,「不必慌慌失失指鹿為馬/應該簡簡單單跳著舞吧/即使心中抑鬱看不順眼/不准擺出無謂的掙扎」1997年的一曲歌詞竟似指出了現今香港被內地經濟牽制,在一片歌舞昇平下唯有忍氣吞聲的景象。而曲中開首第一句「開始井水枯乾你不用怕/江水即將滔滔會像雨下」便預言了所謂的「河水不犯井水」只是幌子,河水現今確已逐漸灌進井裡了。

〈請將手放開〉: 

〈請將手放開〉作為大碟的點題作品,傳統的Beyond搖滾曲式,歌詞則以悲情歌作包裝,但聰明的你應該知道「請將手放開」這五個大字出現在1997年絕不會是巧合吧!〈請將手放開〉是大膽的控訴,chorus的一段「請將手放開/不要回來/不想更改/遙遠的將來/我獨自喝采」露骨的獨立意識令我真懷疑這首反動意味極重的歌曲能否在國內播放。祖國「曾確令我思念」,但雙方經歷長期分離「卻欠瞭解」而「始終有障礙」,大概是由於「卻滿載悲哀」的歷史回憶,只好高唱「請將手放開」,唱出了港人但求穩定,不願轉變的無奈與不安。

〈回家〉:


〈回家〉收錄於《驚喜》作為開首曲,此曲可謂回歸紀錄曲。全曲亦柔亦剛,正好反映港人面對回歸的反覆跌盪的心理。曲中開首便高呼「這是誰的路」問題有點蒼涼,然而如何無可奈何始終「你共我又怎可抵擋得住潮湧」,回歸還是已成事實,只好「今天帶著問號/投入你懷抱」,歌曲的態度比較〈請將手放開〉似乎有軟化,但仍明確希望「請你面對好嗎/別要掩蓋這傷疤/從今我便會跟你/但你不要停步」,代表了港人的意願,六四等傷疤仍是需要面對,希望中國政府不要再原地踏步。同時亦反對外來干預,「你暫停指導/同步便很好」,求的是中國不要過份「指導」香港,任由香港自由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曲中描述七一回歸的一幕非常精彩而有神韻,「翻起西北風他歸去在雨中/沾濕煙花好比褪色的落霞般/照遍了/東方的天空」,正正寫出當時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冒雨與家人歸去的畫面,每聽此段便彷彿在腦中重現了彭定康與兩名女兒在船上灑淚向香港揮手道別的影像。

〈無事無事〉: 

〈無事無事〉是較少有的由鼓手葉世榮主唱的歌曲,科技先進的電子曲式唱出中共落後的「河蟹」和掩蓋真相的事實,表達出港人對此的擔憂和指責。歌詞似乎繼承了〈回家〉中「你暫停指導/同步便很好」的一句歌詞,集中討論這個主題,曲中重重複複出現的「無開過口」、「無出過手」、「無驚無險」、「無死無傷」、「無事無事」,凸顯出中共隱藏瘡疤的笨拙及此地無銀。而「你有你刪改情節/抹煞舊事/我有我忠於原著/不出聲/不等如我滿意現時」,則表明了港人對真相的堅持,堅定不移的「忠於原著」,強烈反對一切的河蟹和埋沒真相。

〈管我〉:


〈管我〉與〈請將手放開〉一樣都是由黃貫中包辦曲詞唱,兩首硬搖滾作品的直接和憤怒非常配合阿Paul的形象。歌中一樣表示出對中國統治的不安,害怕一天終被迫得同化「唱你愛聽的歌/講你愛聽的假話/慢慢去把我訓練成啞巴」。同時又再一次表明香港的無奈,像傻瓜一般任由擺佈毫無主導權,「這個小小地方/你說屬於你/他說屬於他/但你們別把我當成傻瓜」。要留意的是此曲不知是否別有用心的以普通話演繹,憤怒的高唱「不要把你的腳踏進我的地方」、「別來擋我/別來壓我/別來騙我/別來管我」似乎要將這些歌詞直接疾呼到北京去。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1蚊的機遇

一個細小的一蚊硬幣是注定被人忽視和遺忘的,樸素的圓形給老老實實的刻上阿拉伯數字「1」,面額的微不足道,難聽一點說,就是讓人掉了也懶得彎腰去拾。這個一蚊硬幣最多也只是能夠在某酒家舉行優惠時買得一隻「一蚊雞」,而你又何曾想過小小的一蚊足以成為改變人生的關鍵?

有聽過蝴蝶效應的都知道一個微少的變動足以對未來有巨大的轉變,一個一蚊帶來的機遇也足以令人生顛倒過來。近日一名中年男士便因一蚊,將自己的未來作了天翻地覆的轉變,該名任職隧道收費員的男子因一時貪念將一蚊據為己有,結果被上司揭發,工作丟了更因此惹上官非,原來安定的生活也因此被打碎。這個一蚊的機遇對他來說,肯定是災星降臨的霉運。

同一天空下,這個一蚊令我想起了另一個人。現在每晚七時半也幾乎會見到他的電視節目外景主持游莨維也因一蚊而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條分岔路。2006年他參加電視遊戲節目結果只贏得了一蚊獎金,如此結局的話當然是惡運,可是沒料到他竟因此成為了一時無人不知的「一蚊Joe」,此機遇之下令他從此踏上了演藝之路,開展了人生的另一頁,如此結局看來又是幸運。

小小的一個一蚊似乎很喜歡給別人的人生開玩笑,隧道收費員因它失去工作,前途茫茫,「一蚊Joe」卻因它找到工作,揭開了可能連他自己想也沒想過的人生新一頁。

或許一天你因要借一蚊坐巴士而遇上了將來的妻子,或許一天某人被從高空擲下來的一蚊打得從此痴痴呆呆,或許一天美國政府因發現了裝有偷聽器的一蚊而激發出種種風波……


我不其然掏出錢包中的一蚊,呆呆的看著他等待著機遇的來臨,後來我才發現它給我的機遇只是浪費了我注視著它那幾分鐘的人生時間。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RubberBand的錯?


近日批評RubberBand的言論不絕於耳,一直相信「音樂歸音樂」的我本來也替RubberBand感到汗顏,可是經和友人討論後,才發現大部份人似乎是不滿RubberBand左搖右擺吃兩家茶禮的態度,而多於是關於音樂應否掛上政治的問題了。

RubberBand是一向形象鮮明的反建制搖滾精神,參與反國教集會在台上高唱《睜開眼》似乎令已明確的表明了自己立場。RubberBand錯的恐怕就是敏感度不足而在七一音樂會中演唱,而更無奈的是可能他們自己也「中伏」只是被公司安排演出,結果令他們受人尊重的搖滾態度,也成為了他們在今次事件上受人批評的把柄。形象霎眼破滅了,再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戲也唱不成,只是令自己徒添了「牆頭草」的「美譽」。

面對現今傳媒和網民的強烈監視,公眾人物的一舉一動當然需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最好便是模模糊糊蒙混過去也似乎好比過早選了邊站來得好。只要一看同樣在音樂會上演出的Mr.被批評之聲比RubberBand少得多便知道騎牆也有騎牆的好處,反過來看,RubberBand的錯似乎是在於過於勇敢選了邊站,才落得如斯下場。君不見「翠如BB」昨天還是民主女神,隔天已變了民主叛徒。前車可鑑,RubberBand往後發展或可參考一下一眾「模糊派」公眾人物的「成功之道」。

最後建議一下,既然頭已洗濕了,RubberBand或可以搖滾前輩黃貫中的經驗作借鏡,在2007年的慶回歸心連心晚會上面對一眾高官高歌一曲長城,作為一深刻的諷刺,同時也不失體面。RubberBand,我想《睜開眼》大概已是你們七一音樂會上的曲目吧!


黃貫中2007年的慶回歸心連心晚會片段:http://v.qq.com/boke/page/0/S/V/0HEqCqT9sSV.html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再起步》


《再起步》

作為新張誌慶的第一篇文章,這篇文無可避免的成為了如一本書的序言。

寫作我想從來是我一個隱藏的興趣。經歷過小學數學科成績優異的小蜜月到後來升上中學數理科的一落千丈,我開始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似乎傾向於文科(至少我自己覺得是),結果會考選科想也不想便選了文科,更是「極端文」的中史、中國文學等科目,直至高考如是。

結果接觸中文作品的機會多了,自己也開始創作起來(半推半就式的,現在回想恐怕多數是為了交功課而做)。那是我中文創作的起步,那時的目的當然是為考試入大學,結果高考成績也是令我滿意的,便順著興趣選了中文系作為第一志願。

不知是幸還是不幸,中文系考不成,進了大學讀的卻是媒體傳播系,中文也因自己懶散的性格從此丟低埋葬,放進了冰箱封存。

或許是青春的復刻,或許是心中一股衝動,也或許是為完成自己一個心願,大三畢業前的最後一個學期,選科選了中文系的一個創意寫作課程,中文創作也從此開始逐漸溶雪解封,興幸遇上了一個好老師鼓勵創作閱讀,而事實也證明我是需要「踢一腳,郁一郁」的一類人,需要一個原因才可將整個人推動起來,那是我中文創作的再起步。

難得再次起步也不想白白浪費讓他再坐冷板凳,含著這一口氣,開個blog、開個page,給自己一點壓力作推動,還望創作能一直延續,哪怕是只是自說自話寫給自己看,也總算讓這一點創作之火熄滅前有時間有空間去盡量燃燒。

我不期望能星火燎原,但也希望足夠為你點燃一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