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狂舞派》、《激戰》-熱血勵志到盡


(警告:內含劇透)

在這兩星期內分別上映了兩套令人血脈沸騰的熱血勵志港產片,如果你看過《狂舞派》後立即手舞足蹈,那麼你看過《激戰》後也定必會趁無人時亂揮幾拳過一過手癮吧!

兩套電影名字分別用到了「狂」和「激」字,兩字都是強烈的用字,先聲奪人表現出兩片共有的去到盡精神。無獨有偶,兩套電影的格局是相似的,粗淺地分類的話都是屬於勵志類,而在勵志以外兩片均充斥了不少幽默搞笑的情節對白。《狂舞派》的搞笑泉源來自新晉演員BabyJohn蔡瀚億,他飾演的柒良木訥老土,卻是憑這種與常人的不協調感併發出不少笑話。《激戰》則是憑張家輝飾演的賤輝一角引導電影氣氛,導演林超賢拋開了以往如《線人》、《証人》般的陰暗沉鬱風格,憑賤輝的賤賤格格和充滿港味的抵死對白為充滿陽剛味和硬橋硬馬的MMA格鬥舒緩氣氛。憑這勢頭,兩代男演員有望在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典禮上邁步走到台上,由於同戲中同樣出色的顏卓靈已於上屆度時參與電影演出,蔡瀚億的出位表演使他立即成為今屆的最佳新演員大熱人選。至於張家輝愈見自然內儉的演技以及為電影付出訓練出令人為之驚嘆的一身橫練肌肉,絕對有機會令他繼2009年後再一次問鼎影帝寶座。

回歸到兩片追夢的主題上,如果你覺得這主題是老土的話,那麼要用如此「老土」的主題去再拍一齣好戲感動觀眾絕非一件易事,而它們卻切切實實的做到了。新晉導演黃修平拍出的勵志,是青春的大無畏,是年青的好勝,逆難而上,只為一事,或許夢想並不遠大,就如戲中BombA日夜操練,只為擊敗勁敵Rooftoppers,正如電影宣傳中最如雷貫耳的一句「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顏卓靈飾演的阿花便去到盡,拖著受傷的腳,堅持上舞台表演,跳出了令人難忘的戲中的最後一場勁舞,為電影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有點像是呼應「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激戰》中張家輝飾演的賤輝告誡由彭于晏飾演的徒弟林思齊「行得上台,唔好怯,怯,你就輸咗成世」。《激戰》是幾個失敗者振作的故事,比起《狂舞派》少了點青春,多了點溫情。從林思齊為鼓勵生意失敗的父親和為自己找點人生目標而走上擂台,到賤輝與小丹努力協助小丹母親從家庭離異和喪子的陰影中走出來,替患有精神病的她帶來一點家庭溫暖,以致賤輝在徒弟身上重新找回自己,都充滿了細膩的溫情。

或許是導演林超賢人到中年的感悟,賤輝步入48歲,才因訓練徒弟而找回了自己年青時的影子,驚覺自己這個過氣拳王活了半生,是如此糟糕的一無是處,背棄夢想打假拳,最終在牢房中耽誤了不少時間,重回社會已經是時不與我了。結果他驀然醒覺,頂著一句「到咗咁嘅年紀做咩仲洗唔洗你明?」,不甘自己到「熄燈」一刻仍像白過了一生,毅然重投訓練,參加MMA格鬥,「與其苟延殘喘,不如放縱燃燒」為自己的一生留下了絢爛的一刻,雖然「每次上台都好驚」,但只要向自己說「做得到」,便硬著頭皮刻服了。追夢又豈只是年青人的專利?為了夢想,去到盡的不只有熱愛街舞的年青人,還有人到中年的過氣拳王。

去到盡的還有香港電影人,這兩套去到盡的港產片,絕對值得大家入場支持。


至少以後我們想起香港電影,除了古惑仔、警察和臥底的角力外,我們還可憶起一批熱愛街舞的年輕人,以及在籠內生死相搏的鬥士。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緣。夢》


(警告:本文含有小說情節,不喜勿看)


雙失生活雖然悠閒,不免也會遇上沉悶難耐之時,於是幾天前便到圖書館隨意「執」幾本書回家,看不看倒不是重點了。於是在我掃視云云書櫃中偶然瞥見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巴西作家Paulo Coelho的著名小說,原名為葡萄牙語O Alquimista,即英語的The Alchemist,故此書有中文譯名為《鍊金術士》),看見這本著名的小說,便想也不想直接放入自己6本借書的限額當中。

結果沒花了兩天便把全書看完。書中大主題關於夢想似乎是人所共知的,作者也沒有打算去用迂迴的手法表示,我覺得甚至是「畫公仔畫出腸」式的赤裸地表現出夢想這個主題,書中角色代表出對天命(即夢想在書中的稱呼)的不同態度,而作者亦非常直接地在對白中解釋這種態度。牧羊少年即主角明顯是代表追尋夢想不遺餘力的人,亦是鼓勵我們去學習的楷模,他從一開始已是不斷追求夢想,因為想要不斷旅行而當牧羊人,再因一個夢而遠到非洲一個自己從未踏足的地方去尋找寶藏,途中三次失去了自己所有財產,但仍然未有放棄堅持夢想,最終當然奪得寶藏,從這個人物看夢想是非常勵志的。

有正面的例子也自然要舉出反面例子,書中提及麵包師傅這個角色,因為有了安定的生活(自己的生意、財富、家庭等等各因素)而放棄自己曾經也想過各處旅行的夢。(書中開首也述說出牧羊少年的父親也是想過各地旅行,但也是未能拋開安定,於是他明白兒子的夢並給他金錢讓他買羊去當牧羊人四處旅行)。其後,牧羊少年再遇到水晶店的老闆,說他的夢是到麥加朝聖一次,因此需要賺更多金錢以達成夢想,可是,他是明知自己永遠不會去走出這一步,這個夢想只是讓自己向前的動力,一但達成了,便如水晶店老闆所說:「我很害怕一旦完成了夢想,我將不再有活下去的理由。」,就如驢子追著面前吊著的紅蘿蔔一樣,只是看到,但永遠無法觸及的夢。

除了顯而易見的關於夢的主題,書中述說的一種「緣」也連結整個故事。在這個充本宗教味道的故事裡,有不少聖經故事和象徵,又提及回教習俗風氣等,而當中談及「緣」則甚有佛道意味,講求自然合一以及緣份因果的精神。書中一句金句「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便甚有萬物都為一的氣概,以致後來牧羊少年呼喚沙漠、風和太陽,亦是道家天人合一的表現。

maktub」在書中經由不同角色口中出現,這個阿拉伯語意指「註定」,也是所謂的因緣果報,牧羊少年經歷三次家財盡失,又到達異地,更結識到一生最愛,最後終尋獲寶藏,當中事件一環接環,蝴蝶效應,似乎是冥冥中自由主宰,緣起緣盡,緣來緣去,人生也不正是如此嗎?

就如我忽爾在書海中找到了它,不也正是一種「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