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黑》

《黑》

黑與所謂的「白」
我分不清

黑色的媒體
黑色的社團
黑色的政府

黑色的催淚彈
黑色的胡椒噴霧
黑色的政治機器

黑色的暴力
黑色的麻木
黑色的荒謬

黑色的冷眼旁觀
黑色的指鹿為馬
黑色的出賣人性

無價的良心在
看顧我城
一代人在
黑色籠罩中
尋找光明

寫於2014年10月4日黑色的凌晨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荒謬的《紅van》

(警告:內含劇透)

近期熱話,改篇自Mr. Pizza的高登同名小說《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下簡稱《紅van》),甫從宣佈改拍成電影時已經引起一輪熱話,熱潮自此一直燃燒至電影發出預告片,再到參與柏林影展及作為香港電影節的開幕電影,相較同期其他電影可謂已盡收先天之利。

趁著熱潮,在未看原著小說,只聽友人大略講述原著整個故事後,我已急不及待先看了電影。固然,正如一眾普遍評論,我認為《紅van》的確有著情節鬆散的問題,以致觀眾很容易看得一頭霧水,而且情節抽離、荒謬,又脫離了普遍觀眾預期想看到的懸疑驚慄,普遍反應是劣評如潮。

雖然如此,我卻不覺得這架《紅van》是如此「死火」。《紅van》雖以懸疑作包裝,但只要入場一看,便知其明顯是一個寓言故事,當你調整到以看寓言故事的心態去觀賞時,你便發覺這部陳果闊別香港影壇近十年後的回歸作實是頗有意思的。

《紅van》在其宣傳句語中已打正旗號寫出「還我香港」,電影要表達的思想不言而喻。當主角們坐上由旺角前往大埔的紅van穿過獅子山隧道一刻,他們所認識的香港已經不存在,有如現實中香港回歸後,我們認識的香港正被逐步蠶蝕:新移民來港、自由行政佔各區、樓價物價飆升、大財團取替小商戶、自由收窄、白色恐怖籠罩,我們的香港也正在消失。如果你說《紅van》中盲輝(李璨琛飾)斬極唔死,抑或飛機昱(袁浩楊飾)姦屍荒謬,我倒認為現實中的香港更為荒謬。

以荒謬作前題,能解釋對白生硬兼強行拉上社會話題的弊端。戲中角色對白是過份牽扯社會話題,以致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彷彿是「九唔搭八」,對白不似「人話」。在面對危機時,眾人仍然不忘討論民生議題,難得收到外界通訊的游梓池(黃又南飾)說出他所知的大概現況,眾人似乎更關心普選以及誰是特首的問題,Pat(卓韻芝飾)經歷喪夫之痛卻又拉扯到樓價過高的現象。不過,以故事如此抽離及作為一個打正旗號「畫公仔畫出腸」的香港寓言背景之下,強拉社會話題的對白我是能夠接受的。而且,此類對白在如此人心惶惶的社會下,確是能打中很多人積壓的怨氣,而電影再代我們把這種怨憤宣洩出來而已。

導演陳果在《紅van》中將荒謬發揮到極致,戲中不乏殘忍或意識大膽的場面,例如飛機昱姦屍、眾人以小刀處決飛機昱等。均屬是慘不忍睹的畫面,可導演卻將此類畫面包裝成荒謬的黑色幽默,以發叔(任達華飾)及小巴司機(林雪飾)的市井抵死對白及誇張的演繹,淡化了畫面的殘酷。眾人處決飛機昱一幕節奏緩慢,各人逐個拿起小刀一刀一刀刺進一個入世未深的青年身上,回想起來無疑令人毛骨悚然。再深一層是,眾人私下審判一個青年,完全無視法治,口說一人一票看似民主,可眾人卻是逼於形勢不得不盲目附和,是多數人的暴政,主角游梓池曾經力陳己見,反對私下處決飛機昱,可惜在荒謬的人云亦云之下,他最後選擇了沉默,成為共犯。眾人的盲目冷血,比起畫面上的血腥更令人心寒。發叔及小巴司機的一唱一和滑稽對答,可以為這一幕灰暗的環境帶來一些苦中作樂的中和作用。

一幕幕的殘酷畫面,彷似是導演對這個香港的絕望。不過,我們仍能從這股絕望的氛圍之下找到希望。眾人處決了飛機昱成為共犯,後來又趕白膠漿(陳健朗飾)落車準備讓他自生自滅,彷彿是人性的幻滅。但在雨中,他們竟尋回了猶如不死身的盲輝,讓他上車,再接回白膠漿,一起踏上未知的茫茫前路,經歷過患難(被裝甲車及面具人追擊),他們似乎是尋回了人性之中的一點光輝,也或許是一種對自己所犯下的罪孽的一種自我救贖。

電影最後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天忽然下起紅色的雨,紅雨與紅van,赤化的意象顯而易見,眾人在紅van中望著窗外逐漸遠離的大埔,「For here, Am I sitting in a tin can」,對於大埔的回憶往事立即湧上各人腦海。這一幕猶如香港回歸一刻,電影畫面最後一幕,看著紅van逐漸遠去,正如香港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同樣在大雨中乘船歸去。


那麼,電影的結局是怎樣呢?導演早已明言會有下一集,紅van未知的將來由導演繼續編寫延續。那麼,我們香港的未來,是希望?是絕望?你和我現在都正在執導編寫當中。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救火英雄》-從災難中看到希望

也許是一個巧合?多年未有以消防員為題材的港產片(或許是港產合拍片?合拍港產片?我倒也分不清了)竟然在相隔僅僅三個月中上映了兩部。我倒為《逃出生天》在這個巧合上感到汗顏,畢竟在我而言,《救火英雄》實在比《逃》一片出色得多。

《救》與一般消防災難片不同之處,在於其電影開端已指出的消防員最大的敵人其實是煙而非火。雖然片名為《救火英雄》,卻是一個關於對抗煙的故事。所謂的煙不只是生理的能瞬間使人窒息而亡,更是每人心中一股揮之不走,擾人心智令人迷失自我的煙團。或許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時候,也迷失了自我,也或許是根本從來未找到自我。正如以往郭子健的電影一樣,《救》也是尋找/找回自我的一個故事。

片中最出色的是有關人物的刻劃,每個角色都背負著某些事。安志杰飾演的葉志輝貪戀權力職銜而迷失,丟棄了消防員本有的天職。余文樂飾演的游邦潮一派崇尚自由性格,早已看破所謂的權力,一心只為兒子,不惜公器私用,是一個沒有紀律的消防員,同時又陷入對於好兄弟謝霆鋒飾演的何永森信任的掙扎。何永森Sam Sir作為電影中的主角,則是最為迷失的一個,對於一次的失誤,失去了進入火場的信心,而當他能再次進入火場,觀眾正以為他能克服心魔之際,其實他從那一次背叛好友之後早已迷失了自己,他並不清楚自己是真正的貪戀權力,抑或仍存在消防員救人救火的一份熱血精神。胡軍飾演的海洋的兒子在一次火災中死去,每次進入火場便彷彿看到幻覺,一句對白令人印象深刻:「在濃煙中,你想像甚麼就見到甚麼。」

故事中充滿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矛盾。打從開始權力與兄弟信任的掙扎,到作為消防員應該紀律為先抑或當機立斷救人為緊,以至戲中不經意滲露出種種中港矛盾的議題:內地移民體格強頑的超齡新丁與本地一代「梯王」的對立以至識英雄重英雄、發電廠決策人與內地老闆和內地下屬的一層壓一層、再到內地出動救援隊的一句有意無意的對白,都似在暗示中港合拍片的矛盾,面對內地財雄勢大的投資,合拍片無疑能令香港電影得以在技術層面上進步,但如何在合拍之中保留香港特色以及巧妙避過內地的審查和限制,倒是現今香港導演費煞思量的一個問題。

一些細節的小趣味也是不容忽視的。甫從開場成龍客串的一幕消防員宣傳片,電影氣氛忽然一轉變成解救末日災難的特攝片,我想不少人也抹了一額冷汗,以為自己進錯了戲院。另外,電影再次出現了郭子健代表性的紙飛機,盡顯導演充滿童真的一面。而任達華飾演的李培道的一支煙伏線,也令人拍案叫絕。
當然,我最喜愛的是郭子健延續了他作品中的一貫熱血和正面精神。主角Sam Sir最終也能找回自己,「消防員是救人不是救火」,他最終選擇了犧牲自己去救自己的好友和他的兒子以及幾個小朋友。當然,不少人會質疑這樣的結局不合理,但是以戲劇而言,最後的犧牲畫面中,他與亦師亦友的任達華飾演的李培道、心裡的陰影葉志輝和他自己點燃香煙的畫面實在是有型和浪漫得很。一場爆炸犧牲過後,雨過天清,游邦潮連同兒子最終從火場逃出,Sam Sir的犧牲並沒有白費。

而真正的正面意識並不如《逃》一片般主角古天樂和劉青雲刀槍不入、大難不死最終率領一眾生環者逃出生天般英雄主義。而是在於即使人性存在著醜惡陰暗面,正面的人性仍然會在適時出現,只要回想電影中葉志輝雖然與Sam Sir作為競爭對手兼且多翻耍小手段阻礙他的仕途,但面對生死危機,在隨時倒塌的樓上仍然會叫Sam Sir不要接近,以免一起掉了性命。發電廠決策人即使平常欺壓下屬唯我獨尊,貪生怕死的他最後依然拼了命折返尋回自己的鑰匙卡,花盡了最後一口氣將卡傳遞出去,使其他人避過一劫,自己卻因吸入濃煙而送了命。而到最後主角Sam Sir雖然迷失過,為權位出賣兄弟,但最終也覺悟前非,捨己救人。而戲中最畫龍點睛的是於結尾輕輕一句,說明香港人即使面對重大災難也是維持秩序,並沒有混亂發生,我倒也非常相信香港人的香港精神,面對危難,有如我們以往在面對SARS一樣,醫護人員仍然緊守崗位,而市民亦並沒出現大規模恐慌一樣。


或許在充滿怨氣和衝突的年代,我們需要這樣有點老套的正面信息,我們需要找回自己的香港精神。只要有愛,人性還是本善,世界仍然充滿希望。